Russian Universities Lead 2016 Rankings for EECA Region

Submitted by laura@qs.com on Fri, 06/10/2016 - 12:34

The third edition of the QS University Rankings: Emerging Europe and Central Asia, released today, sees three Russian universities at the top. Lomonosov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and Novosibirsk State University come first and second respectively – maintaining their positions from last year. Saint-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 climbs from fifth to third place, completing the trio of table-topping Russian universities.

First published in 2014, the ranking has this year been extended to feature the top 200 (previously 150) institutions in Emerging Europe and Central Asia (EECA). It aims to celebrate and track the strengths of universities across this region, as a growing number of EECA countries invest in developing and internationalizing their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As well as dominating at the very top, Russian universities account for 64 of the 200 institutions ranked – far more than any other nation. However, the table is in fact much more diverse than this may suggest. The top 10 features leading institutions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Estonia, Poland and Turkey, and a total of 21 nations are represented overall.

 

Top 10 Universities in Emerging Europe & Central Asia

Based on the QS University Rankings: EECA 2016

2016

2015

Institution

Country

1

Lomonosov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Russia

2

Novosibirsk State University

Russia

5

Saint-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

Russia

3

Charles University

Czech Republic

4

University of Tartu

Estonia

6

University of Warsaw

Poland

7=

7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Poland

7=

8

Czech Technical University In Prague

Czech Republic

17

Bogaziçi Üniversitesi

Turkey

10 

9

Masaryk University

Czech Republic

See the full ranking results

 

Following Russia, Turkey is the second most-represented country in the ranking, with 20 universities featured. Next is Kazakhstan with 18 representatives, followed by Poland (15), Ukraine (14), Czech Republic (12) and Romania (11).

The ranking assesses universities using nin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reflecting academic reputation, employer reputation, faculty/student ratio, research public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online impact, proportion of staff with a PhD, and proportion of international staff and students. The full methodology can be reviewed here, and the published ranking can be sorted to show the results in each of these nine categories.

Off
Off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Get the results of this ranking of top universities in Emerging Europe and Central Asia, this year led by three Russian universities.

EECA University Rankings
university-rankings-articles/eeca-university-rankings
No

QS University Rankings by Region 2016 – Out Now!

Submitted by laura@qs.com on Fri, 06/10/2016 - 11:01

The QS University Rankings by Region for 2016 are released today, highlighting the top universities in Latin America, Asia, the Arab Region, and Emerging Europe & Central Asia (EECA). They are led, respectively, by Brazil’s Universidade de Sao Paulo, Singapor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audi Arabia’s King Fahd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 Minerals, and Russia’s Lomonosov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Several of the tables have been extended this year, now covering the top 300 universities in Latin America, 350 (previously 300) in Asia, 100 in the Arab region, and 200 (previously 150) in the EECA countries.

These regional rankings aim to provide more in-depth comparisons than is possible through the overall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assessing institutions across a larger number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Top 5 Universities in Latin America

Based on the QS University Rankings: Latin America 2016

2016

2015

Institution

Country

  1 

  1 

Universidade de São Paulo (USP)

Brazil

  2 

  2 

Universidade Estadual de Campinas (Unicamp)

Brazil

  3 

  3 

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Chile (UC)

Chile

  4 

  6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 (UNAM)

Mexico

  5 

  5 

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 de Janeiro

Brazil

View the full ranking results

 

Top 5 Universities in Asia

Based on the QS University Rankings: Asia 2016

2016

2015

Institution

Country/Territory

1

1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Singapore

2

2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KU)

Hong Kong

3

4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Singapore

4

5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UST)

Hong Kong

5

11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View the full ranking results

 

Top 5 Universities in the Arab Region

Based on the QS University Rankings: Arab Region 2016

2016

2015

Institution

Country/Territory

1

1

King Fahd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 Minerals (KFUPM)

Saudi Arabia

2

2

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 (AUB)

Lebanon

3

3

King Saud University (KSU)

Saudi Arabia

4

4

King Abdul Aziz University (KAU)

Saudi Arabia

5

5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Egypt

See the full ranking results

 

Top 5 Universities in Emerging Europe & Central Asia

Based on the QS University Rankings: EECA 2016

2016

2015

Institution

Country

1

Lomonosov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Russia

2

Novosibirsk State University

Russia

5

Saint-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

Russia

3

Charles University

Czech Republic

4

University of Tartu

Estonia

See the full ranking results

 

For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methodologies used to compile each ranking, and key trends in each region, read the free online supplements:

Supplements

You can also follow the conversation on Twitter (#QSWUR).

Off
Off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Get the latest QS University Rankings by Region, highlighting top universities in Latin America, Asia, Arab Region, and the EECA countries.

University News
student-info/university-news
Yes
No

QS阿拉伯地区大学排名 - 排名方法​

Submitted by craig@qs.com on Wed, 06/08/2016 - 12:27

QS阿拉伯地区大学排名于2014年首次发布。该排名涵盖这一地区100所顶尖大学。为反映该地区各院校的具体竞争项目的优先级,根据以下10项指标制定了此排名方法。百分比表示在计算总体结果时给每个部分的权重。前往QS智囊团了解更多信息。

学术声誉 (30%)

该指标根据QS每年对学术界进行大规模全球调查的数据加以评估。调查要求学术界确定自己学科领域的顶尖大学。与雇主调查(见下文)一样,这也是所有QS大学排名的主要组成部分。

雇主声誉 (20%)

该指标也是通过大型国全球调查的结果进行评估。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毕业生的雇主,会统计他们认为能培养出最高质量毕业生的大学。

师生比 (15%)

在没有评估教学质量国际标准的情况下,这一指标评估的是全职教授相对于学生人数的比例。目的是表明各院校在提供学术支持方面的能力。

国际研究网络 (10%)

该指标基于斯高帕斯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评估了各院校在研究合作方面的国际开放程度。计算这一指标的方法是,使用环境科学中广泛使用的Margalef指数得出一个分数,该分数表明该院校与世界各地其他院校研究合作的多样性程度。

网络影响力 (5%)

这一指标根据网络计量学排名,反映了各院校线上模块的程度。是体现学校国际参与和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 (5%)

根据持有博士学位或同等学位的教员比例计算,反映了该院校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总体水平

每篇论文的引用率 (5%)

该指标同样基于斯高帕斯数据库的数据,统计一个学校所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频率,评估该项研究的影响力。

每位教师的论文数 (5%)

同样基于斯高帕斯数据库,根据每位学术教员发表的论文数量,可以反映出研究生产力率。

国际教师比例 (2.5%) 、国际学生比例 (2.5%)

最后两个指标反映了每个院校在吸引其他国家学者和学生方面获得的成功,表明学习环境的国际多样性。

QS阿拉伯地区大学排名的总体结果发布在一个交互式在线表格中,用户可以通过该表格比较大学在各个指标上的表现,或查看综合得分最高的大学。要访问表格的全部功能,首先需要登录或注册为成员——完全免费,而且可以访问更多独家内容和资源。

Off
Off
Off
Video

了解QS阿拉伯地区大学榜单背后的排名方法——聚焦阿拉伯国家的顶尖高校。

Arab Region Rankings
university-rankings-articles/arab-region-university-rankings
No
Header text

通过 QS 阿拉伯地区大学排名,了解阿拉伯地区的优秀大学。

Header read more text

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业大学(King Fahd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 Minerals)是今年阿拉伯地区最优秀的大学,也是沙特阿拉伯 33 所进入 2024 年排行榜的大学之一。

今年排名前十的大学在地域上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卡塔尔、黎巴嫩、约旦、阿曼、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都至少有一所大学入选。

今年的排名采用了 10 项不同的指标,包括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通过查看我们的排名方法,了解我们是如何构建 QS 大学排名的。

Header title
QS阿拉伯地区大学排名 - 排名方法​
Methodology Page
On

QS新兴欧洲和中亚地区(EECA)大学排名 - 方法论

Submitted by craig@qs.com on Wed, 06/08/2016 - 12:24

QS新兴欧洲和中亚地区(QS EECA)大学排名于2014年首次发布。该排名涵盖新兴欧洲和中亚地区前450名的大学。为了公布并持续关注该地区国家高等教育院校的表现,该排名方法改编自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并与QS的其他地地区排名有类似之处。

一共评估了10个因素,每个因素都在计算总分时有一定占比。对表单进行排序可以比较这九个指标下的各大学情况。前往QS智囊团了解更多信息。

 

学术声誉 (30%)

与QS所有大学排名一样,全球声誉通过两项主要的国际调查加以评估。其中一项是一年一度的QS全球学术调查,该调查要求全球学术界评定他们认为各领域的顶尖院校。

雇主声誉 (20%)

除了学术调查外,QS全球雇主调查要求全世界毕业生的雇主评定他们认为能培养出本行业最好毕业生的院校。该指标旨在反映全球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直观声誉。

师生比 (10%)

国际上评估和比较教学质量时,往往会计算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而不是其他的实际考察方法。该指标根据雇佣的全职教职工数量和招收学生人数计算,目的是体现每个院校能够提供高标准学术支持的承诺。

教职工人均论文数 (10%)

这一指标根据爱思唯尔Scopus(世界上最大的同行评议学术文献摘要和引文数据库)的数据计算得出。该指标基于每位学术教员发表的论文数,反映了研究的产出率。

国际研究网络 (10%)

该指标基于Scopus提供的数据,评估了各院校在研究合作方面的国际开放程度。为了计算这一指标,会用环境科学中广泛使用的Margalef指数生成得分,该分数表明该校与世界各地其他院校研究合作的多样性程度。

网络影响力 (5%)

这一指标根据网络计量学排名,反映了各机构在线参与的程度。该指标是体现机构国际参与和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拥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员 (5%)

EECA地区许多顶尖大学优先选择招聘具有博士或同等学历的学术人员,而这些人员也逐渐成为它们日益壮大的力量。该指标通过计算这一级别教员的比例来评估。

论文篇均引用率 (5%)

该指标同样采用Scopus的数据,基于该院校发表的论文被全球范围内其他研究人员引用的频率,评估该项研究的影响力。

外籍教职 (2.5%) 和国际学生 (2.5%)

最后两个指标是计算外籍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它们表明了学校社区和学习环境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学校能够吸引学术界人士跨国任职、学生出国留学的成功。

QS新兴欧洲和中亚地区大学排名的总体结果发布在一个交互式的在线表格中,用户可以通过该表格比较大学在各个指标上的表现,或查看综合得分最高的大学。要访问表格的全部功能,首先需要登录或注册成网站会员——注册完全免费,而且可以访问更多独家内容和资源。

Off
Off
Off
Video

Explore the methodology behind the QS EECA University Rankings - a ranking of the top 200 universities in this region.

EECA University Rankings
university-rankings-articles/eeca-university-rankings
No
Header text

通过2022年QS EECA大学排名,发现新兴欧洲和中亚地区的顶尖大学。

Header read more text

今年的新兴欧洲和中亚大学排名包含450所院校,是我们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今年几乎一半的大学都来自俄罗斯和土耳其这两个留学目的地。其他还包括哈萨克斯坦、波兰、乌克兰、罗马尼亚、捷克共和国和匈牙利。

除了对新兴欧洲和中亚地区的大学进行排名外,2022年QS世界大学地区排名还对亚洲、拉丁美洲和阿拉伯地区的大学进行了排名。

Header title
QS新兴欧洲和中亚地区(EECA)大学排名 - 方法论
Methodology Page
On

QS拉丁美洲地区大学排名 - 方法论

Submitted by craig@qs.com on Wed, 06/08/2016 - 12:20

该地区排名采用了五个基本标准:研究的影响力和成果产量、教学质量、就业前景、网络影响力,以及国际化程度指标。该方法保留了全球排名的核心标准,如学术声誉、雇主声誉和师生比,同时加入了为该地区精心定制的一组评估指标。综上,我们将根据下列指标对大学进行评估:

学术声誉 (30%)

QS进行的年度调查,评估了世界各地学者对顶尖大学教学和研究质量的看法。目前该项调查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学术意见调查,对衡量学术界意见有着空前的意义。今年全球范围内收到的调研回复已超130000条。

雇主声誉 (20%)

雇主声誉指标基于QS雇主调查的75000多条回复。这项调查要求雇主评定哪些高校能够培养出最有能力、创新、高效的毕业生。QS雇主调查也是世界上同类调查中规模最大的。

师生比 (10%)

即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的比率。每名学生拥有的教师人数越多,就越能间接地表明该高校对高质量教学的承诺。

拥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员 (10%)

这一指标评估了学术人员的教育背景,了解在专业领域达到最高教育水平的人数比例。

这是一个评价大学高质量教学和研究的间接指标。

国际研究网络 (10%)

该指标利用Scopus提供的数据,评估了各院校在研究合作方面的国际开放程度。在计算这一指标时,我们通过环境科学中广泛使用的Margalef指数得出一个分数,来评价该院校与世界各地其他院校之间研究合作的多样性。

论文篇均引用率 (10%)

这一比率衡量的是每份发表论文获得的平均引用次数,评估了该院校科学工作的质量和影响力。这一指标也使用了Scopus索引的数据。为避免出现异常结果,我们仅对过去五年发表论文在100篇以上的院校进行评估。

论文和引用计数是标准化的,以确保五大学科领域中的引用具有相同的权重。

在2022年的QS拉丁美洲大学排名中,统计了2015-2019五年内期间由Scopus索引的论文(发表日期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的引用次数。

教职工人均论文数 (5%)

这一指标衡量了每位教职员所发表科学出版物(论文)的平均数量,以及评估各院校的研究成果产量。数据来自Scopus(www.Scopus.com)。论文和引文计数是标准化的,以确保五大学科领域中的论文引用具有相同的权重。

网络影响力 (5%)

该指标用于评估各院校利用新传播技术的效果。基准信息由大学排名网(www.webometrics.info)提供,但我们对得分进行了重新评定,去掉了“优秀”这一项指标因为已被纳入与科学研究指标中。

Off
Off
Off
Video

了解QS拉丁美洲大学排名背后的排名方法——根据七个关键指标,聚焦拉丁美洲的顶尖大学。

LatAm University Rankings
university-rankings-articles/latin-american-university-rankings
No
Header text

通过2023年QS拉丁美洲大学排名发现拉丁美洲的顶尖大学。

Header read more text

今年的QS拉丁美洲大学排名有428所院校--比去年的418所有所增加,使之成为我们迄今为止最大的拉丁美洲排名。 
 
排名中的主要地区包括巴西(98所大学)、墨西哥(64所大学)和哥伦比亚(62所大学),它们占到所有排名大学的一半以上。

智利的天主教大学和巴西的圣保罗大学连续第五年占据了排名的前两位,而蒙特雷理工大学和智利大学分别保持了去年的第三和第四位。

Header title
QS拉丁美洲地区大学排名 - 方法论
Methodology Page
On

QS世界大学排名:亚洲 - 方法论

Submitted by craig@qs.com on Wed, 06/08/2016 - 12:15

 从2009年开始,QS亚洲大学排名(QS Asia University Rankings)每年都会评选出亚洲顶尖大学。创建该排名所用的方法与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所用的方法相似,但新增一些附加指标和适当的权重。这套标准是与区域专家和利益相关者协商制定的,旨在尽可能利用现有数据的情况下,反映亚洲大学的主要优先事项。前往QS智库了解更多信息。

用于编制QS亚洲大学排名的11个指标如下:

学术声誉(30%)

该指标根据QS每年对学术界进行的大规模全球调查的数据加以评估。调查的结果要求学术界确定自己学科领域的领先大学,同时也会反馈到QS制作的其他排名和报告中,包括QS世界大学排名和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其目的是说明哪些大学在国际学术界享有最高声誉。

雇主声誉(20%)

该指标仍是通过大型国际调查的结果进行评估。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毕业生雇主,他们会确定他们认为能培养出最高质量毕业生的大学。这项调查的结果被用于其他一些QS研究项目,旨在反映就业能力和就业前景对当今大学申请者和毕业生的重要性。

师生比(10%)

该指标评估雇佣的全职学术工作人员数量和招收的学生人数之间的比率。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该机构的学生可能会获得多少接触时间和学术支持。

国际研究网络(10%)

该指标基于斯高帕斯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评估了各被评估机构在研究合作方面的国际开放程度。为了计算这一指标,环境科学中广泛使用的Margalef指数被用于产生一个分数,该分数表明某个机构与世界各地其他机构的研究合作的多样性程度。

每篇论文的引用率(10%)和每位教师的论文数(5%)

这两个指标都是利用斯高帕斯数据库研究出版物和引文数据库的数据进行评估的。第一项指标评估每一篇发表的研究论文的被引用次数,目的是了解每家机构的研究在该领域的影响力。第二项指标评估每位教师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同时能够反映大学的整体研究生产力。

拥有博士学位的员工(5%)

2016年QS亚洲大学排名引入该项新指标,即对学术人员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加以评估。该指标是对师生比指标的补充,两者都旨在提供一个间接测定方式来评定机构高质量教学的承诺。

外籍教师比例(2.5%)和国际学生比例(2.5%)

最后四个指标都旨在评估每所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反映出国际化是亚洲和世界各地区大学的重要任务。这两个指标也被用于QS世界大学排名中,用来评估大学里被归类为“国际”的职员和学生的比例。

入境交换生比例(2.5%)和出境交换生比例(2.5%)

最后两项指标未用于全球排名,但为亚洲大学的国际化活动提供了额外的见解,同时评估了每所大学的入境和出境学生交换项目的相对规模。

QS亚洲大学排名的总体结果发布在一个交互式的在线表格中,用户可以通过该表格比较大学在各个指标上的表现,或查看综合得分最高的大学。要访问表格的全部功能,首先需要登录或注册为本站用户——注册完全免费,而且您可以访问独家内容和资源。
 

Off
Off
Off
Video

Discover the methodology behind the QS Asia University Rankings - a ranking of the top universities in Asia each year. 

Asian University Rankings
university-rankings-articles/asian-university-rankings
No
Header text

通过2019年QS亚洲大学排行榜发现亚洲500所顶尖大学。

Header read more text

如今“QS亚洲大学排行榜”已经扩大包含了该地区的500所顶尖大学,今年这份榜单的第一名发生了变化,去年排在第二名的新加坡国立大学(NUS)今年升至了榜首。新加坡国立大学是今年排行榜中的三所新加坡大学之一。

今年的亚洲排行榜中覆盖了17个不同的地区,但前10名的学校却仅来自4个地区。香港大学的排名攀升了三位,名列第二,成为香港排名最高的大学,而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仍是韩国排名最高的大学。

今年,拉开地区排名序幕的是首次发行的“QS按位置划分的大学院校排行榜”。这些地区排行榜的特点是为各个地区的顶尖大学制作了单独的表格,包括韩国、日本、中国大陆、印度以及墨西哥。

想要分享你对今年排名的看法吗?这篇文章帮你想到申请哪里的学校了吗?发送微博@QS世界大学排名联系我们,让我们知道你的想法!

Header title
QS世界大学排名:亚洲 - 方法论
Methodology Page
On

University of Regina

Test preparations

Test Preparations mobile image
Test Preparations desktop image

Join QS Leap, the most advanced free test-prep platform in the world!

Explore
CN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est preparations

Test Preparations mobile image
Test Preparations desktop image

Join QS Leap, the most advanced free test-prep platform in the world!

Explore
CN

学生认为英国脱欧可能损害职业前景

Submitted by staff.writer@qs.com on Wed, 06/08/2016 - 09:36

亮点:

  • 来自英国内外的学生都对英国脱欧可能对其职业前景产生的影响表示担忧,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
  • 许多人预计,由于学费上涨、签证限制增加以及工作权利减少,英国大学的国际多样性将下降。
  • 英国学生和欧盟其他地区的学生同样普遍担心高等教育机会减少。
  • 只有9%的受访学生表示脱欧将对他们的教育和职业产生积极影响;这种观点在非欧盟学生中最为普遍。

QS进行的新研究表明,学生们担忧英国脱欧可能对他们的就业前景产生负面影响。在一项针对英国内外预期研究生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2%)表示他们认为英国脱欧会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利影响。

这种观点在英国学生和来自欧盟其他地区的学生中同样存在,两组中有56%的人选择了这个选项。总的来说,只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英国脱欧不太可能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任何影响,非欧盟学生最有可能同意这一声明。另有15%的人表示他们不知道公投结果是否会改变他们的职业前景。

这些发现基于2016年3月约200名预期研究生的调查,以及焦点小组和访谈。许多参与的学生表示担心,旅行限制的增加可能会使得在欧洲其他地区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一位英国的尼日利亚血统学生萨曼莎指出,欧盟成员资格使得在其他欧洲国家找工作变得更容易:“现在非常容易找到,但当我们离开后,你知道的……”

现居英国的意大利出生的洛迪娜谈到她如何从欧洲内部的联系中受益,并成为多样化学生社区的一部分:“我想在大使馆工作,成为一名外交官,或者从事与政治相关的工作。你需要联系——让我们实话实说!”同时,英国学生夏奈尔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担忧:“我想工作的一个地方是欧洲中央银行,所以我猜如果我们离开了欧盟,这大概不太可能实现。”

另一方面,许多欧洲学生担心他们将无法在英国追求职业机会。西班牙学生阿尔瓦罗的情况就是如此:“我不想在西班牙开始我的职业生涯,所以我会尝试英国或加拿大。”总的来说,许多受访学生,无论是来自英国还是其他欧盟国家,都认为如果英国离开联盟,他们的职业选择将会减少。

欧盟学生不太可能在英国学习

尽管许多人担心脱欧对他们职业生涯的长期影响,但也有大量学生对脱欧的直接影响表示担忧。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学生强调,在他们选择的学习目的地能够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学习期间还是之后。如果这变得更加困难,许多人表示他们不太可能在英国学习。这是寻求在英国获得硕士学位的西班牙学生埃里克的情况。除了担心脱欧事件发生后学费增加——“价格将翻倍,甚至翻三倍”——他表示,如果英国的就业机会减少,他将被劝阻。

英国学生康奇塔认为,由于在学习期间和之后的工作权利有限,许多国际学生已经被劝阻在英国学习——并警告这在未来可能成为更大的问题。她分享了一个尼日利亚朋友因为这个原因选择了另一个地方进行硕士学位的故事,并补充说:“我认为很多人确实会考虑这一点,因为他们想赚钱并有机会在学习后工作。”

事实上,如上图所示,近三分之一(32%)的受访欧盟学生表示,如果英国离开欧盟,他们不太可能在英国学习。对于来自欧盟以外地区的学生来说,这一比例也接近四分之一(24%)。这些实际上是比最近霍布森国际学生调查中报告的数字要低得多,在那项调查中,82%的回应欧盟学生和35%的非欧盟学生表示脱欧会使英国大学变得不那么吸引人。

尽管我们自己的调查受访者不太可能表示脱欧会使他们重新考虑在英国学习,这些数字仍然足以引起关注。另一方面,来自那些认为 英国大学强大声誉会减轻费用或签证规定变化影响的人的更乐观的观点出现了。例如,土耳其学生奥伊库表示:“我不认为会有很大的变化。使英国脱颖而出的是那些非常成熟的机构。当我考虑[其他的]欧洲,我没有看到这一点。”

来自英国的对外流动影响

在流动性道路的另一侧,13%的受访英国学生表示,如果英国脱欧,他们不太可能在欧盟学习。从英国对外流动可能下降的可能性迄今为止并未成为辩论的突出特点,但这无疑应该是雇主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领域。我们访谈的许多英国学生预计,英国脱欧可能会限制他们自己在国外学习的机会。例如,英国学生丹尼尔表示,英国脱欧可能会使他重新考虑他在意大利或欧盟其他地方学习的意图,“因为可能对资金、签证要求以及我在学习期间能否工作的能力产生影响。”

正如英国学生杰斯所指出的,这可能意味着许多英国学生错过了留学包含的广泛机会和经历——“你会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人,拓宽你对其他人和不同生活方式的看法。我会很遗憾失去这些。”除了个人损失,这还将对英国未来的国家技能集造成重大打击,就在跨文化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在全球化开始的背景下,苏格兰学生本将英国脱欧视为与时代完全不符的想法:“这是倒退,不是未来的积极步骤。未来是全球性的。”

脱欧被视为对教育不利

正如上面的评论所示,正如图表所示,许多学生认为英国脱欧可能对他们的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英国和其他欧洲学生的相同比例(两组各44%)认为这是一个问题,而来自欧盟以外的学生也出人意料地支持这种观点(40%)。大约30%的所有受访者认为这对他们的教育没有影响,而几乎20%的人不知道。最后,9%的人认为脱欧会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这一组主要由来自欧盟以外的学生组成。

欧洲学生担心英国脱欧可能 损害他们的教育选择是很容易理解的——他们看到了在英国大学学费可能上涨、签证要求可能变得更严格、以及在毕业期间和之后获得工作经验可能变得更加困难的潜在可能性。除此之外,英国和非英国学生一样担心英国脱欧可能导致英国大学的国际多样性下降,从而削弱被认为是经验宝贵部分的多元文化性。 

英国学生杰斯分享道:“我认为这会影响其他来这里学习的人,这会稀释一些经验。”苏格兰学生本同意,将国际多样性描述为今天的学生已经接受为常态的一个元素:“我认为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的特点;我在班上长大时周围就有欧洲人,Erasmus交换项目,我们期望世界就是这样运作的。” 多样化的课堂、国际交换项目、访问欧洲奖学金以及学习和实践欧洲语言的能力,都被英国学生强调为他们教育经验中重要的元素。

最后,一些学生表达了对英国大学的表现,特别是它们与欧洲伙伴的关系可能受到影响的担忧。例如,英国学生夏奈尔争辩道:“我知道欧洲为我们的大学提供了很多资金,研究资金,所以我认为这可能会影响英国教育的格局。”其他学生表示担忧,如果英国大学无法维持当前的国际招生人数,财政压力可能导致国内学费进一步上涨。

“双刃剑”

在今年早些时候为The Observer进行的一项Opinum民调中,53%的18-34岁年轻人表示他们会投票留在欧盟,29%的人将自己定位在支持脱欧的阵营,其余的人未决定。我们的样本群体大体反映了这种分布;虽然我们接触的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希望英国留在欧盟,但也有一小部分人支持离开。

坚定地为脱欧辩护的是在英格兰南部学习的北爱尔兰学生詹姆斯,他热衷于在参加本科交换项目后返回美国攻读硕士学位。他指出,像冰岛和瑞士这样的国家在欧盟之外享受着相当大的成功和经济韧性,他认为联盟本身将是脱欧可能失去最多的一方,而英国“可能会更安全[在外面]。”

詹姆斯认为,学费或国际招生可能的显著变化不太可能发生,并迅速驳斥了签证要求变更可能使国际学生更难留在英国并寻求工作的担忧,建议许多人将符合基本技能列表的要求。

不出所料,我们与学生的对话中也出现了与移民相关的问题。英国申请人萨曼 莎,她自己的父母从尼日利亚移民到英国,是那些认为需要更严格控制的人之一:“我不是说不应该让其他人进来……但如果地方被淹没,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同时,她承认脱欧不是唯一或必然是改善移民法规的最佳方式,并承认她会遗憾失去自己在欧盟自由旅行的权利——“这是一把双刃剑。”

关于研究

本文探讨的趋势基于2016年3月在伦敦QS世界研究生巡回展上进行的研究。共有196名学生接受了调查,当天还通过焦点小组和访谈获得了额外见解。所有人都在申请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过程中,大多数人正在考虑国际学习。

本文由TopUniversities.com编辑劳拉·布里奇斯托克和QS情报单位的国际研究联络员达莎·卡尔祖尼娜撰写。图表由TopUniversities.com的乔治亚·菲利普创作。

Off
Off
Off

QS 的研究表明,英国国内外的学生都认为英国脱欧可能会对他们的职业前景和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University News
student-info/university-news
Yes
No
Methodology Page
Off

QS University Rankings by Region 2016: Coming Soon!

Submitted by laura@qs.com on Tue, 06/07/2016 - 12:28

This year’s QS University Rankings by Region will be published on 14 June, here on TopUniversities.com. The release will include rankings dedicated to the top universities in Asia, Latin America, the Arab Region, and Emerging Europe & Central Asia (EECA).

With the ranking tables being extended each year to feature more institutions, the 2016 editions will celebrate the leading 350 universities in Asia, 300 in Latin America, 200 in Emerging Europe & Central Asia, and 100 in the Arab Region.

What are the regional rankings?

The rankings for Asia and Latin America are both well established, having been published annually since 2009 and 2011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rankings for Emerging Europe & Central Asia and the Arab Region are comparatively new additions to the set; both were first published in 2014.

These regional rankings aim to give greater visibility to universities in regions which are relatively underrepresented in the overall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Each uses a methodology designed to reflect regional priorities and challenges – such as percentage of faculty members with a PhD and online impact. Such additional indicators, which are not assessed in the overall world rankings, allow for more in-depth and meaningful comparisons at regional level.

How to get the results

To get the results as soon as they’re available on 14 June, you can:

  • Sign up to receive our email newsletters.
  • Follow us on Twitter and Facebook (and join the conversation with #QSWUR).
  • Check this page for links to all four regional rankings.
Off
Off

The QS University Rankings by Region are coming soon – celebrating top universities in Asia, Latin America, and the Arab and EECA regions.

University News
student-info/university-news
Yes
No